IMDB TOP 250不乏以二戰背景為主題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  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

其中美麗人生則是以二戰時期的義大利小村莊Arezzo為背景,講述義大利猶太人基度(Guido)與朵拉(Dora)相識相戀生下兒子 祖舒華Giosué,

繼而被強行帶到集中營後,Guido瞞騙兒子這是一場遊戲而讓他順利生存下去的故事。

起初因朋友推薦看這部電影,完全不知道是一個以二戰為背景的故事,開場一小時都還抓不太到故事主軸的重點。

甚至一度還覺得這是一部直來直往的喜劇,直到兒子幫忙顧書店開始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喜劇元素

還記得搜尋關於這部電影當時的影評,其中有人非常唾棄以喜劇方式描寫有關於集中營的情節。

畢竟當時的歷史是一件嚴肅而後人必須認真面對的一段教訓,如此戲謔演出的結果當然引來不少人的批評。

不過在個人看來,這部電影的宗旨是【美麗人生】,導演/演員/編劇   會為電影如此命名,也有種經歷世間滄桑之後還能讚嘆生命美好的樂觀體悟。

無論你認不認同喜劇取向的製作,也許對於兒子祖舒華來說,這是唯一讓他能安然度過如此殘酷無情、可怕恐懼的一段時光。

至少在他爸爸的犧牲下,他可以依然保有它的童真去面對世界。

這世界可怒可悲的事情如此的多,純粹的快樂反而是難能可貴的。

看到導演/演員本人在奧斯卡的得獎感言,就能體會這人有多麼熱愛他的生命以及真情流露。

 

另外有趣的是,在網路上搜尋猶太人的思想居然找到以下這句:

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ragedy and comedy.  The tragedy you can get over from is a piece of comedy; the comedy you indulge yourself with is a piece of tragedy.

 

出處

回頭看看電影剛開始的發展,就可以理解喜劇在表達戲劇的張力的效果上是無庸置疑的。

在喜劇中(Modern times的卓別林或是胡洛先生的假期裡的賈克大地,又或是近代的金凱瑞等喜劇演員),誇張的肢體表演是常見的風格。

Roberto Benigni在此片裡,表現出基度這個角色自然而然的浮誇反應以及信手拈來的吹牛皮,可這卻成為了拯救他兒子最重要的技能。

傳承的意味在電影快要結束前,透過兒子的旁白告訴了觀眾,他的人生是爸爸的犧牲所換取的。

如同開場的旁白:如同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其中有悲傷,但也如寓言一樣,充滿著奇妙以及快樂。

這是一個導演希望透過故事傳承給觀眾的思想,即使身處在悲傷的環境之中,更值得我們花時間去感受的美妙的事物。

 

二戰符號

電影穿插了不少諷刺二戰時期人事物的橋段,開場的群眾誤以為基度在比的法西斯主義敬禮是其中之一。

後跟家具店老闆聊天問及政治情況時,老闆大罵兩小男孩不要再鬧,小男孩的名字就與墨索里尼跟希特勒不謀而合。

 

重要道具的推演

非常喜歡導演安排讓不同道具在劇情推演之下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和意思。

煞車壞掉的汽車 > 發現跟政務局長同款車 > 讓基度能讓朵拉[不小心上錯車]跟她邂逅

叔叔的馬 >被塗綠展現被迫害>帶走女主角的工具  

雞蛋>女主角的獎賞>與政務官的交惡原因>再度惡化與政務官關係

還有更多的諸如此類,讓整部電影的鋪陳更有層次以及讓觀眾更能越扣越緊的投入故事裡!

 

說實在的,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演員橋段安排都非常的直白,讓我一度以為這是一部70年代的電影。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部片竟然跟鐵達尼號同年上映,當然格局跟電影訴求是不能比較的,到了尾聲也是讓我哭了幾行眼淚。

比起史詩鉅片,這種的劇本更能讓觀眾反省自身。

前面主角純真的表現讓人對於結尾更痛心,也警惕自己每天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不能把每天的日常視作理所當然!

arrow
arrow

    P跟S的走跳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